文章导读
误区一: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日常接触
乙肝病毒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
,比如共同进餐、一起工作,都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成年人即使发生急性乙肝,转变成慢性乙肝的比例也只有5%,不必过分紧张。
预防乙肝的最好办法仍然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保护性抗体。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黏膜的破损。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推广预防乙肝的策略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儿童补种和高危人群接种。我国也要求,婴儿出生以后24小时之内接种疫苗,越早越好。
误区二:慢性乙肝一定会母婴传播
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有9300万人,其中有些是育龄女性。乙肝母亲会不会生出乙肝宝宝?
如果母亲是慢性乙肝患者,应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再怀孕;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则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怀孕,但要加强随访。在分娩过程中应加强对新生儿的保护,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使他们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大大降低。
误区三:追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是许多慢性乙肝病人的梦想。
目前的确有一些药物,例如长效干扰素等,有助于提高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的比例,但也只能使少数患者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患者一味追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是不现实的。
实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就像赢得了金牌,而能够赢得银牌也很好。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而言,这个银牌就是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e抗原消失,出现e抗体,也就是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如果实现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这说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所恢复,患者日后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误区四:乙肝需要终身治疗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往那些自称“治乙肝,几个月包好”的虚假宣传越来越没有市埸,但与此同时,患者似乎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认为乙肝需要终身治疗。
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治疗,但绝不是终身治疗。从患者的长期利益考虑,终身服药也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治疗方案应该是有限的疗程,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科学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帮助患者实现停药,而且停药后病毒仍旧受到持续抑制、病情不会反复。对于实现有限疗程的治疗策略而言,替比夫定是目前最有优势的药物。
乙肝疫苗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未感染乙肝的社会人群也属于接种对象。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
个月接种程序。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
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传播途径预防: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性交时应用安全套。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